第312章 好东西没有别的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刘备和诸葛兄弟商议后续战略路线图的同时,袁谭的使者辛毗,这几天正被鄂县令向朗带领着,参观江夏郡各行各业的建设情况。
既有军工产业的最新进展,也有民用生产技术的种田成果。
这也算是一种对袁谭阵营的肌肉展示,让辛毗回去后好好吹捧,加快袁谭对刘备的依赖度,最终让他不能自拔。
诸葛亮开发大冶铁山的矿藏,是建安四年下半年、刘备军消灭黄祖之后的事儿。
当年诸葛亮就在大冶建成了使用耐火材料和新式鼓风的高炉,比原本汉朝的熔炉至少高了一倍,熔炼温度和出铁率也大大提升。同一年还在大冶建成了灌钢法炼钢工坊,实现了从生铁到钢材的全产业链。
如今算来,这事儿转眼也过去两年了。两年里,诸葛亮本人虽然越来越少过问铁矿和冶炼的事,但这儿的发展依然保持着一个很高的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铁矿的开采规模越来越大,收益都拿来扩大再生产,诸葛亮很快就发现原本的矿工作业方式太繁重,而且随着矿坑越挖越广越挖越深,同时作业面积也越来越大,矿区的矿石运输都出现了拥堵混乱。
诸葛亮也不得不在跟兄长的私人书信中,偶尔抱怨这事,诸葛瑾也不吝偶尔给他支招,解决具体问题。打铁铁矿和铁厂就这样在磨合中慢慢有序扩张发展。
如今的大冶铁矿和冶炼工坊规模,比之前年年底,又扩张了将近一倍。
如果说当时鄂县就能年产大约四百多吨灌钢、三千多吨生铁。那么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年产七百多吨灌钢、八千多吨生铁。
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的话,可以类比一下,原本汉朝全国的钢材产量,也就每年一千多吨,生铁一万多吨。
而一直到唐朝,钢材全国年产量也才勉强接近两千吨,生铁产量比汉增加不大(历史上唐灌钢法之后,能把更多生铁变成钢,但炼铁技术本身没什么明显进步,所以钢和铁的产量比例变高了)
北宋达到三千五百吨左右,生铁两万多吨接近三万。
如今曹操加袁绍的地盘,每年炒钢法能炼出的钢材,加起来也就八九百吨左右。简易估算,平均下来也就大汉十三州,每州每年一百吨钢、八百到一千吨铁。
实际上自然是冀、豫、司这样的大州比平均值高不少,有三百吨的,也有两百吨的。而幽并这种小州,可能三五十吨都不到,都得从内地购买。
在朝廷稳定的年代,司隶的钢铁产量很高,能占到全国的四成,因为有朝廷的武库和官方军工机构在那儿。不过董卓之乱后,这些产能就随着工匠流亡逐步散到关东大州了。
……
这天一早,经过一番跋涉,辛毗灰头土脸地来到鄂县的铁山。
矿区道路不畅,没法坐车,也不便于骑马爬山,辛毗一开始内心还有点抱怨,以为是向朗怠慢自己。
但是看向朗本人跋山涉水健步如飞,辛毗才生出了好胜之心,觉得自己年纪也不算大,应该不辱使命才对,就咬着牙跟上。
来到矿山顶上,眼前景象忽然开朗,看着前面那巨大的矿坑里,数以千计的矿工正在奋力挖掘、运输矿石,把弄出来的石头装进一辆辆坚固的铁框木壳小车,然后顺着山坡上一种奇怪的滑轨,一路滑运下山,运到山脚下一個个沿河临水的分拣坑里破碎、初选。
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顿时就把辛毗震撼了。
辛毗并不是不辨五谷的书呆子,他跟随袁家这些年,也见识过军工生产的很多环节,袁谭也是知道他见识比较驳杂,不容易受骗,才一直让他当使者,这进一步让他游历四方,见多识广。
但辛毗原先还真没见过铁矿这样开采的,他看着那些把矿石运到山下河边选矿工场的矿车,便忍不住好奇追问:
“这些运矿的车,居然能顺着山坡自行滑下,不怕车毁货翻么?为何我们上山时,不能乘坐这种车?”
向朗骄傲地回答:“仔细看那些车底下,有两根铸铁滑轨,能卡住矿车滑行的方向。而且这一路下山的坡道,坡度非常均匀,那也都是诸葛府君严密实验过的。
天然山坡过陡的地方,会让矿工提前垫土加高,降低坡度。天然坡度过缓,就反之挖掉一些土坡,最终反复试验,让矿车滑下山的快慢不疾不徐,到山脚下也不至于撞毁。
不过此物若是拿来坐人,终究是危险了些。所以那条滑轨周边,除了驱牛拉空车上山的人以外,不许闲杂人靠近。”
运输矿石便利了,才有利于大范围调度生产,比如把矿石拉到山脚下河边、专门的选矿厂。
用水力的锤子破碎,再用水力的滚筒达到类似于现代球磨机的效果,让矿石自己滚动碰撞进一步破碎,最后还可以靠浮力冲洗把轻质杂质多去掉一些。
如果运输矿石本身就很笨重、困难,按照传统生产方式,很多环节就会能省则省。
比如随便在靠近矿石产区的地方搭建熔炉就地冶炼,这样凑合着来,效率也就随之低下。
哪怕使用的技术一样的情况下,工业生产环节的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本身就会带来效率的提升。
而辛毗此时此刻在鄂县铁矿,看到的最直观冲击,就是刘备军军工生产环节的分工和细化。
哪怕他看不见山脚下那些水力选矿工坊里的机械结构和原理具体是什么样的,但单看这个分工管理,就足以看出诸葛亮整治生产绝对高效。
还有一点让他震惊的就是:刘备军的劣质铸铁已经富裕到这种程度了么?在矿区还能直接拿铸铁铺设一条运矿的滑轨?
这种轨道粗如儿臂,还要铺两根,一丈应该就要用到百余斤生铁,哪怕只是铺设了几里路,那也有十几万斤铸铁了。
如果在袁绍那儿,这十几万斤铸铁拿来多铸几万把锄头铁锹,或者几十万个铸铁箭簇不好么?
仅仅看了一圈开矿炼钢铁的排场,辛毗就知道刘备的军工实力,远比他来之前想象的要更强,他内心“归顺”的念头也就愈发动摇了。
“刘备虽只两州之地,但毕竟无后顾之忧了,而且始终占据大义名分,保持得非常好。若是其治理地方、整军积粮也能做得比曹操好得多,这天下曹操未必抢得过……”
辛毗心中如是暗忖。
历史上他之所以投曹投得那么干脆,说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曹操已经稳了。这一世他来刘备这儿,始终左右摇摆,也是因为刘备地盘小。
如今在吴会看了诸葛瑾修运河治水整顿圩田,展现了刘备军提升粮食产量、劝农生产的潜力。
到了江夏,又看到了诸葛亮主持下的军工筹备能力。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辛毗的投机之骨,终于有所软化。
……
辛毗的态度逐渐软化的同时,向朗的“导游业务”却才刚刚开了个头。
从矿山和选矿工坊离开后,向朗旋即带了辛毗前往炼钢厂和锻造厂。
在那里,辛毗浮光掠影地见到了高大的新式高炉。光是熔炉的尺寸和出铁时的场景,就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但辛毗也只能看出尺寸和规模上的变化,看不出这背后丝毫的技术原理。
“天下竟有如此高大的熔炉?每个时辰都能流淌出几百斤生铁水?为何雒阳和其他各地的熔炉造不到那么大、不能如此高效地出铁水呢?”辛毗虽然知道不太可能拿到答案,但还是忍不住追问。
向朗果然也无可奉告,从头到尾都只是让他看热闹:“这我便不得而知了,诸葛府君自有神妙异术,我虽略有机缘、听闻过两次,无奈才疏学浅,只能听懂一点皮毛。
好像是炉子用久了,就容易堵塞炉渣,导致炉子报废。而更大的炉子虽然产铁高效,造价也昂贵得多,如果解决不了炉子用久了就得拆了重建的问题,出于折衷便舍不得建得太大。
至于诸葛府君如何确保新炉子不会被炉渣堵住导致拆毁重建,我就不懂了。”
这话很官方,辛毗也无法质疑,好歹人家还把技术难点告诉你了,让你输的心服口服,只是没提解决方案。
看完炼铁熔炉区后,到了锻钢区,灌钢法的出钢过程,肯定不会给辛毗看,但钢料造好后,锻造铁甲的环节,却可以大大方方参观。
在那里,辛毗又看到了一件实验形式的新武器,那是一块弧形的巨大甲片,几乎可以和人的躯干主体差不多大。
甚至还可以看出甲片整呈背心状的形态,留出了伸展肩臂和腰部的空间。
“这块钢甲,莫非是直接挂穿在身上,替代胸腹和腰背的札甲?”辛毗看了之后,试探着问。
“佐治先生好眼力,确实是替代胸腹腰背札甲的。不过此物如今还在试验,无法量产,所以听说主公给袁青州的援助军械里,并不包括此物。
我荆州钢铁丰富,如今已经可以给军中提供足够札甲。再有一两年,连这种整片式的钢甲也可以逐步换装。只是整片的钢甲终究活动不便,不能给全身用,只能护胸了,就当是把护心镜放大两三倍。”
这两年里,诸葛亮也跟诸葛瑾请教聊过甲胄军工的后续发展,随着刘备阵营灌钢材料的富裕,诸葛亮也想过搞更好的甲,比如比如今的两当铠更好用的筒袖铠,增加除了躯干以外,其他部位的钢铁防护,把肩臂也保护起来。
历史上,筒袖铠也是诸葛亮改良的,所以这并不算开挂。
但诸葛瑾觉得,与其急于搞筒袖铠,还不如先把此前的两当铠札甲进一步优化,把胸腹变成一整块胸甲,降低加工难度,还提升了防御力。同时胸腹背这些大块的面积,本来就不用考虑活动方不方便的问题。
反正诸葛瑾也没指望让普通士兵靠钢甲保护全身,只要重点防护就好了。用钢铁保护四肢,那是将领和中高层军官才有的待遇,继续指望老式的鱼鳞玄甲就好,每片甲叶多费点工时、材料损耗,也是没办法的。
对于负责攻坚的精锐士兵,四肢还是只能指望厚实的布料或皮革来确保防护。于是就产生了今天辛毗看到这种试验品。
辛毗听说此物还在试验,一两年之内都未必能装备部队,更不可能增援袁谭,不由有些失望。
但他很快也意识到,这多半是刘备对袁谭听话程度的一种考验。这才眼巴巴赶着把刚刚试验阶段的好东西,拿来显摆一下,吊人胃口。
而且袁谭缺乏钢铁工业,也没有高效加工灌钢的生产工艺,就算把概念告诉他他也模仿不了,没这个工业产能。
以袁谭自己的钢铁产量,有这材料,多造点老式的两当铠比什么都实在。
辛毗也只有在羡慕的眼光中,结束了对兵工厂的参观。
后续还有些用“卷笔刀”量产枪杆和箭杆的展示,还有一体成型长戟刃部的工艺展示,辛毗看了也都啧啧称奇,但冲击力已经没有一开始那么大了,他都习惯了。
其中也就新式的长戟稍微值得一提——汉朝原本的戟,绝大多数都是一个长矛的矛头,加上一个戈的横刃小枝,矛头直接插在锚杆上,然后在杆子顶端再开个槽,把横的戈刃插进去固定好。
这样既能横着钩啄,又能直捅刺杀,就是一柄合格的戟了。(注:不上图了,直接百度百科都能看到图,很常见)
演义里吕布用的“方天画戟”,其实是很晚近、很小众的一种戟。
给士兵们使用的戟,就是单纯的“矛+戈”模式,包括袁绍身边亲卫的“大戟卫士”,用的也是这种。所以戟兵的战斗力肯定是高于枪矛兵的,毕竟枪矛的杀伤效果戟都有,戟还凭白多出一个横扫斩啄的功能。缺点就只是贵,用钢铁更多,无法大量装备。
当然汉朝的铁戟里,还有些做工精良的,会尝试把矛头做得长一些,后面多加一段铁质的柄,然后延伸跟横刃小枝连成一体,也就是把“矛头”和“戈头”锻造成一个合体部件。
这样的钢铁戟头在后世出土也有偶见,但加工成本更高,往往是高级军官或武将用的,比如典韦的双铁戟据考就是这种。
袁绍那些“大戟卫士”肯定是用不起的,普通当兵的用的还是矛头戈头分体式。
但今天辛毗在向朗的带领下,视察兵工厂看到的,却是批量下线的“矛戈合体”式戟头。
这种戟头长度至少有两尺多,前面一尺是矛头开刃的部分,后面一尺多就是一根扁扁的铁杆,铁杆侧面伸出一根戈刃横枝。
辛毗估计了一下,此物所耗费的钢铁材料重量,估计会是分体式的两到三倍,但提升也是非常显著的。
一来枪头的开刃长度更长了,刺杀效果更好。
二来耐久度也大大提升,不至于在捅刺时横枝直接崩落,而且这种戟的横枝也可以前后开刃,而不仅限于尖端开刃,往前捅刺的时候,横枝的外刃也可以切割到敌人。
说到底,“让士兵们也用像典韦那样的一体式锻造戟头”,在战斗力方面没有任何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用料多。
但这不能怪武器,要怪也怪袁谭穷。
也就刘备用得起了。
袁谭如果好好抱刘叔的大腿,也能先稍微拿一批尝尝鲜。以后要是大腿抱得不好,那就断供吧。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既有军工产业的最新进展,也有民用生产技术的种田成果。
这也算是一种对袁谭阵营的肌肉展示,让辛毗回去后好好吹捧,加快袁谭对刘备的依赖度,最终让他不能自拔。
诸葛亮开发大冶铁山的矿藏,是建安四年下半年、刘备军消灭黄祖之后的事儿。
当年诸葛亮就在大冶建成了使用耐火材料和新式鼓风的高炉,比原本汉朝的熔炉至少高了一倍,熔炼温度和出铁率也大大提升。同一年还在大冶建成了灌钢法炼钢工坊,实现了从生铁到钢材的全产业链。
如今算来,这事儿转眼也过去两年了。两年里,诸葛亮本人虽然越来越少过问铁矿和冶炼的事,但这儿的发展依然保持着一个很高的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铁矿的开采规模越来越大,收益都拿来扩大再生产,诸葛亮很快就发现原本的矿工作业方式太繁重,而且随着矿坑越挖越广越挖越深,同时作业面积也越来越大,矿区的矿石运输都出现了拥堵混乱。
诸葛亮也不得不在跟兄长的私人书信中,偶尔抱怨这事,诸葛瑾也不吝偶尔给他支招,解决具体问题。打铁铁矿和铁厂就这样在磨合中慢慢有序扩张发展。
如今的大冶铁矿和冶炼工坊规模,比之前年年底,又扩张了将近一倍。
如果说当时鄂县就能年产大约四百多吨灌钢、三千多吨生铁。那么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年产七百多吨灌钢、八千多吨生铁。
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的话,可以类比一下,原本汉朝全国的钢材产量,也就每年一千多吨,生铁一万多吨。
而一直到唐朝,钢材全国年产量也才勉强接近两千吨,生铁产量比汉增加不大(历史上唐灌钢法之后,能把更多生铁变成钢,但炼铁技术本身没什么明显进步,所以钢和铁的产量比例变高了)
北宋达到三千五百吨左右,生铁两万多吨接近三万。
如今曹操加袁绍的地盘,每年炒钢法能炼出的钢材,加起来也就八九百吨左右。简易估算,平均下来也就大汉十三州,每州每年一百吨钢、八百到一千吨铁。
实际上自然是冀、豫、司这样的大州比平均值高不少,有三百吨的,也有两百吨的。而幽并这种小州,可能三五十吨都不到,都得从内地购买。
在朝廷稳定的年代,司隶的钢铁产量很高,能占到全国的四成,因为有朝廷的武库和官方军工机构在那儿。不过董卓之乱后,这些产能就随着工匠流亡逐步散到关东大州了。
……
这天一早,经过一番跋涉,辛毗灰头土脸地来到鄂县的铁山。
矿区道路不畅,没法坐车,也不便于骑马爬山,辛毗一开始内心还有点抱怨,以为是向朗怠慢自己。
但是看向朗本人跋山涉水健步如飞,辛毗才生出了好胜之心,觉得自己年纪也不算大,应该不辱使命才对,就咬着牙跟上。
来到矿山顶上,眼前景象忽然开朗,看着前面那巨大的矿坑里,数以千计的矿工正在奋力挖掘、运输矿石,把弄出来的石头装进一辆辆坚固的铁框木壳小车,然后顺着山坡上一种奇怪的滑轨,一路滑运下山,运到山脚下一個个沿河临水的分拣坑里破碎、初选。
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顿时就把辛毗震撼了。
辛毗并不是不辨五谷的书呆子,他跟随袁家这些年,也见识过军工生产的很多环节,袁谭也是知道他见识比较驳杂,不容易受骗,才一直让他当使者,这进一步让他游历四方,见多识广。
但辛毗原先还真没见过铁矿这样开采的,他看着那些把矿石运到山下河边选矿工场的矿车,便忍不住好奇追问:
“这些运矿的车,居然能顺着山坡自行滑下,不怕车毁货翻么?为何我们上山时,不能乘坐这种车?”
向朗骄傲地回答:“仔细看那些车底下,有两根铸铁滑轨,能卡住矿车滑行的方向。而且这一路下山的坡道,坡度非常均匀,那也都是诸葛府君严密实验过的。
天然山坡过陡的地方,会让矿工提前垫土加高,降低坡度。天然坡度过缓,就反之挖掉一些土坡,最终反复试验,让矿车滑下山的快慢不疾不徐,到山脚下也不至于撞毁。
不过此物若是拿来坐人,终究是危险了些。所以那条滑轨周边,除了驱牛拉空车上山的人以外,不许闲杂人靠近。”
运输矿石便利了,才有利于大范围调度生产,比如把矿石拉到山脚下河边、专门的选矿厂。
用水力的锤子破碎,再用水力的滚筒达到类似于现代球磨机的效果,让矿石自己滚动碰撞进一步破碎,最后还可以靠浮力冲洗把轻质杂质多去掉一些。
如果运输矿石本身就很笨重、困难,按照传统生产方式,很多环节就会能省则省。
比如随便在靠近矿石产区的地方搭建熔炉就地冶炼,这样凑合着来,效率也就随之低下。
哪怕使用的技术一样的情况下,工业生产环节的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本身就会带来效率的提升。
而辛毗此时此刻在鄂县铁矿,看到的最直观冲击,就是刘备军军工生产环节的分工和细化。
哪怕他看不见山脚下那些水力选矿工坊里的机械结构和原理具体是什么样的,但单看这个分工管理,就足以看出诸葛亮整治生产绝对高效。
还有一点让他震惊的就是:刘备军的劣质铸铁已经富裕到这种程度了么?在矿区还能直接拿铸铁铺设一条运矿的滑轨?
这种轨道粗如儿臂,还要铺两根,一丈应该就要用到百余斤生铁,哪怕只是铺设了几里路,那也有十几万斤铸铁了。
如果在袁绍那儿,这十几万斤铸铁拿来多铸几万把锄头铁锹,或者几十万个铸铁箭簇不好么?
仅仅看了一圈开矿炼钢铁的排场,辛毗就知道刘备的军工实力,远比他来之前想象的要更强,他内心“归顺”的念头也就愈发动摇了。
“刘备虽只两州之地,但毕竟无后顾之忧了,而且始终占据大义名分,保持得非常好。若是其治理地方、整军积粮也能做得比曹操好得多,这天下曹操未必抢得过……”
辛毗心中如是暗忖。
历史上他之所以投曹投得那么干脆,说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曹操已经稳了。这一世他来刘备这儿,始终左右摇摆,也是因为刘备地盘小。
如今在吴会看了诸葛瑾修运河治水整顿圩田,展现了刘备军提升粮食产量、劝农生产的潜力。
到了江夏,又看到了诸葛亮主持下的军工筹备能力。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辛毗的投机之骨,终于有所软化。
……
辛毗的态度逐渐软化的同时,向朗的“导游业务”却才刚刚开了个头。
从矿山和选矿工坊离开后,向朗旋即带了辛毗前往炼钢厂和锻造厂。
在那里,辛毗浮光掠影地见到了高大的新式高炉。光是熔炉的尺寸和出铁时的场景,就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但辛毗也只能看出尺寸和规模上的变化,看不出这背后丝毫的技术原理。
“天下竟有如此高大的熔炉?每个时辰都能流淌出几百斤生铁水?为何雒阳和其他各地的熔炉造不到那么大、不能如此高效地出铁水呢?”辛毗虽然知道不太可能拿到答案,但还是忍不住追问。
向朗果然也无可奉告,从头到尾都只是让他看热闹:“这我便不得而知了,诸葛府君自有神妙异术,我虽略有机缘、听闻过两次,无奈才疏学浅,只能听懂一点皮毛。
好像是炉子用久了,就容易堵塞炉渣,导致炉子报废。而更大的炉子虽然产铁高效,造价也昂贵得多,如果解决不了炉子用久了就得拆了重建的问题,出于折衷便舍不得建得太大。
至于诸葛府君如何确保新炉子不会被炉渣堵住导致拆毁重建,我就不懂了。”
这话很官方,辛毗也无法质疑,好歹人家还把技术难点告诉你了,让你输的心服口服,只是没提解决方案。
看完炼铁熔炉区后,到了锻钢区,灌钢法的出钢过程,肯定不会给辛毗看,但钢料造好后,锻造铁甲的环节,却可以大大方方参观。
在那里,辛毗又看到了一件实验形式的新武器,那是一块弧形的巨大甲片,几乎可以和人的躯干主体差不多大。
甚至还可以看出甲片整呈背心状的形态,留出了伸展肩臂和腰部的空间。
“这块钢甲,莫非是直接挂穿在身上,替代胸腹和腰背的札甲?”辛毗看了之后,试探着问。
“佐治先生好眼力,确实是替代胸腹腰背札甲的。不过此物如今还在试验,无法量产,所以听说主公给袁青州的援助军械里,并不包括此物。
我荆州钢铁丰富,如今已经可以给军中提供足够札甲。再有一两年,连这种整片式的钢甲也可以逐步换装。只是整片的钢甲终究活动不便,不能给全身用,只能护胸了,就当是把护心镜放大两三倍。”
这两年里,诸葛亮也跟诸葛瑾请教聊过甲胄军工的后续发展,随着刘备阵营灌钢材料的富裕,诸葛亮也想过搞更好的甲,比如比如今的两当铠更好用的筒袖铠,增加除了躯干以外,其他部位的钢铁防护,把肩臂也保护起来。
历史上,筒袖铠也是诸葛亮改良的,所以这并不算开挂。
但诸葛瑾觉得,与其急于搞筒袖铠,还不如先把此前的两当铠札甲进一步优化,把胸腹变成一整块胸甲,降低加工难度,还提升了防御力。同时胸腹背这些大块的面积,本来就不用考虑活动方不方便的问题。
反正诸葛瑾也没指望让普通士兵靠钢甲保护全身,只要重点防护就好了。用钢铁保护四肢,那是将领和中高层军官才有的待遇,继续指望老式的鱼鳞玄甲就好,每片甲叶多费点工时、材料损耗,也是没办法的。
对于负责攻坚的精锐士兵,四肢还是只能指望厚实的布料或皮革来确保防护。于是就产生了今天辛毗看到这种试验品。
辛毗听说此物还在试验,一两年之内都未必能装备部队,更不可能增援袁谭,不由有些失望。
但他很快也意识到,这多半是刘备对袁谭听话程度的一种考验。这才眼巴巴赶着把刚刚试验阶段的好东西,拿来显摆一下,吊人胃口。
而且袁谭缺乏钢铁工业,也没有高效加工灌钢的生产工艺,就算把概念告诉他他也模仿不了,没这个工业产能。
以袁谭自己的钢铁产量,有这材料,多造点老式的两当铠比什么都实在。
辛毗也只有在羡慕的眼光中,结束了对兵工厂的参观。
后续还有些用“卷笔刀”量产枪杆和箭杆的展示,还有一体成型长戟刃部的工艺展示,辛毗看了也都啧啧称奇,但冲击力已经没有一开始那么大了,他都习惯了。
其中也就新式的长戟稍微值得一提——汉朝原本的戟,绝大多数都是一个长矛的矛头,加上一个戈的横刃小枝,矛头直接插在锚杆上,然后在杆子顶端再开个槽,把横的戈刃插进去固定好。
这样既能横着钩啄,又能直捅刺杀,就是一柄合格的戟了。(注:不上图了,直接百度百科都能看到图,很常见)
演义里吕布用的“方天画戟”,其实是很晚近、很小众的一种戟。
给士兵们使用的戟,就是单纯的“矛+戈”模式,包括袁绍身边亲卫的“大戟卫士”,用的也是这种。所以戟兵的战斗力肯定是高于枪矛兵的,毕竟枪矛的杀伤效果戟都有,戟还凭白多出一个横扫斩啄的功能。缺点就只是贵,用钢铁更多,无法大量装备。
当然汉朝的铁戟里,还有些做工精良的,会尝试把矛头做得长一些,后面多加一段铁质的柄,然后延伸跟横刃小枝连成一体,也就是把“矛头”和“戈头”锻造成一个合体部件。
这样的钢铁戟头在后世出土也有偶见,但加工成本更高,往往是高级军官或武将用的,比如典韦的双铁戟据考就是这种。
袁绍那些“大戟卫士”肯定是用不起的,普通当兵的用的还是矛头戈头分体式。
但今天辛毗在向朗的带领下,视察兵工厂看到的,却是批量下线的“矛戈合体”式戟头。
这种戟头长度至少有两尺多,前面一尺是矛头开刃的部分,后面一尺多就是一根扁扁的铁杆,铁杆侧面伸出一根戈刃横枝。
辛毗估计了一下,此物所耗费的钢铁材料重量,估计会是分体式的两到三倍,但提升也是非常显著的。
一来枪头的开刃长度更长了,刺杀效果更好。
二来耐久度也大大提升,不至于在捅刺时横枝直接崩落,而且这种戟的横枝也可以前后开刃,而不仅限于尖端开刃,往前捅刺的时候,横枝的外刃也可以切割到敌人。
说到底,“让士兵们也用像典韦那样的一体式锻造戟头”,在战斗力方面没有任何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用料多。
但这不能怪武器,要怪也怪袁谭穷。
也就刘备用得起了。
袁谭如果好好抱刘叔的大腿,也能先稍微拿一批尝尝鲜。以后要是大腿抱得不好,那就断供吧。
83中文网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