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推理陷入了死胡同?

    “开封府衙推官,叶及之?”

    擒获贼人的当晚,包拯和公孙策就齐聚狄家,得知了最新的进展。

    看着事后补录的案卷,两人的神情各异,都陷入思索之中。

    狄进耐心等待,足足一刻钟后,才开口道:“如何?”

    公孙策率先道:“我怎么觉得,这个人关心仕途,更甚于‘组织’呢?若真是如此,‘组织’灭了,对他是好事啊,在京师晋升,到地方任知州,不比做这些见不得人的隐秘勾当来得好?”

    包拯缓缓点头:“他的功利心,不合‘司命’所需!”

    “不错!”

    狄进露出微笑,三人总是所见略同,毫无沟通的障碍:“我在发现叶及之满足筛选的条件后,最大的一点疑惑就是,这么一个人,真的能接替‘司命’的位置,成为‘组织’的下一任领袖么?”

    “要知道‘司命’这个位置,要求其实极高,他之所以是精神领袖,恰恰是因为此人超脱于世俗之外!”

    “无论是三代‘司命’,那位看起来闲云野鹤的孙老神医,还是如今的四代‘司命’王从善,他们的能力都不俗,入朝为官其实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司命’显然更加贪婪,妄图通过长生,掌握着人世间独一无二的权势,凌驾于皇权之上!”

    公孙策听到这里,嗤笑道:“白日做梦!”

    包拯则道:“历朝历代,都有这等痴妄之人,但‘组织’的执念似乎更深……”

    “因为有一部前朝秘典《司命》,吊着他们的胃口,前人的成功传说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总比迷茫的追索要强!”

    狄进谈完核心的“司命”,开始着眼于现在的犯人:“我对于叶及之最大的怀疑,便是出于对‘司命’的了解,理由有两点。”

    “第一,叶及之的选拔,其实是通过‘诺皋’进行的,他在神童试后被人伢子掳走,得‘诺皋’所救,然后进行了一次筛选,最后送入‘司命’身边,看似是王从善挑选,实则是从‘诺皋’挑中的人里面选了一位。”

    “第二,‘司命’的存在,其实要超然于世俗之外,而叶及之在仕途上陷得越深,越不得自由,试问他来日继承‘司命’之位,明面上是個朝廷命官,要坐职当衙,该怎么行走天下,与各地的称号人员对接呢?”

    公孙策和包拯齐齐点头:“有这两点就够了!”

    狄进道:“所以我准备结案。”

    “是该结案!”

    公孙策笑了:“让牢内的‘司命’松一口气,认为我们抓住了真正的‘司灵’,‘组织’的抓捕彻底告一段落!”

    “但事实上,叶及之不是‘司灵’!”

    “亦或者,王从善的传人不止一位,‘司灵’不止一人,叶及之认为自己是继承者,事实上他不过是一颗明面上的棋子罢了!”

    “‘金刚会’的宝神奴都有两个传人,分别继承‘宿住’和‘无漏’之名,‘组织’那时刚刚经历过背叛,选择两个继承人,万一其中一位出了事,还有备用选择,这才是稳妥之举!”

    “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真正能够继承‘组织’的那一位‘司灵’,彻底结束这个阴影里的势力!”

    “至于线索……”

    “有一个现成的!”

    三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道:“‘都君’!”

    “我们各说一个关于‘都君’的疑点,如何?”

    公孙策兴致勃勃:“希仁,你最先接到‘都君’的传信,你先来吧!”

    包拯语气平和地道:“我的疑点是,‘都君’信中所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今看来,确实指的是开封府衙推官叶及之,为何不直接指向名字,而是要通过打哑谜的方式?”

    狄进道:“我觉得,通过哑谜而非直接指明目标的方式,一来可以减轻读信之人的怀疑,毕竟旁敲侧击的线索,比起指名道姓的指责,更容易让人接受,二者由我们亲自查出嫌疑人,也会更加相信这个结果!”

    “对!我与仕林所想一样,接下来到我了!”

    公孙策道:“我的疑点是,以‘都君’的性情,既然知道‘司灵’的身份,为啥不杀?”

    “好问题!”

    狄进道:“这位当年背叛,屠戮了‘组织’的大名县据点,杀光了所有与之相关的联络者,焚毁“记册”,从此不见踪迹!此人能够识破叶及之的真面目,是有可能的,但以此人心狠手辣的性情,在发现‘司灵’后,最该做的就是悄无声息地将之杀死,如今却借着朝廷的手对付‘司灵’,确实令人不解,除非……”

    包拯接上:“除非传信者希望,朝廷认定叶及之正是‘司灵’,并就此结案。”

    “这确实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其他可能!”

    狄进点了点头,继续话题:“我的疑点是,‘都君’最初的消息,是由‘金刚会’的宝神奴透露的,宝神奴为何知道‘组织’的丑闻?”

    顿了顿,狄进补充道:“我当时听宝神奴描述,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后来渐渐发现,宝神奴所得知的大部分消息,都是‘组织’给出的假消息,偏偏‘都君’叛逃的情况,他掌握得十分清晰……”

    “是了!”

    公孙策立刻应声:“有这么一个叛徒大摇大摆地离开,‘组织’却奈何不得,对于威望的打击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丑事,应该秘而不宣,可宝神奴一个外人居然都了解得这么清楚,为什么?”

    包拯道:“这确实不正常。”

    “现在三个疑问,都指向‘都君’!”

    公孙策露出灿烂的笑容,开始了一贯的大胆推测:“你们说,‘都君’当年把相关的联络人员杀得一个不留,是不是也意味着,实际上没有人真正见过这个‘组织’里最年轻的称号人员?”

    “那我完全可以认为,‘都君’是一个只存在于口口相传中的人物!”

    “偏偏‘锦夜’要追杀,‘司命’和‘司伐’又压着他,不让这个极为敏锐的锄奸人,去查这个最大叛徒的下落!”

    说到这里,公孙策特意顿了顿,才沉声道:“我觉得,这个‘都君’,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称号成员!”

    如果“锦夜”在这里,这句话一出,保证要炸了。

    他耿耿于怀这么久,一直想要追查的最大叛徒,本身不存在?

    但书房内的狄进和包拯,却神色平常,毫无动容之色,显然早就考虑过了这种可能。

    而狄进还开口,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都君’之称,让我想到了三皇五帝里的舜帝,舜帝品德高尚,天下归心,就帝位之前,大家都愿意居住在舜的周围,以至于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也有人因此,称舜帝为‘都君’!”

    “‘组织’的成员,起称号的过程中,必然是涉及到了自己的一些愿景,因而求长生的寓意很多,‘长青’‘长春’‘金玉’‘禄和’皆是此类。”

    “那么‘都君’这个称呼,是不是代表着‘司命’那君权神授的思想里,下意识将‘都君’列于自己这位‘司命’之下?”

    听完这两位的话语,包拯没有震惊,但也没有被完全说服,只是眉头皱起,缓缓问道:“动机呢?”

    公孙策道:“‘都君’是叛徒,又曾是‘组织’的核心成员,这样的人如果与朝廷接触,会得到信任吧,‘司命’不是一直认为,那半部秘典与朝廷有关么,是不是想要借这个身份,去寻找那半部秘典?”

    包拯道:“此事发生过么?”

    狄进道:“从皇城司的案录来看,并没有相关记载,不过此事若极为隐秘,不为我们所知,倒也却有可能……”

    “事实上,还有另一种动机,‘都君’的存在,是给‘司灵’套的一层巧妙伪装!”

    公孙策再提出一个假设:“你们看啊,弥勒教的‘世尊’是‘司伐’,这点之前是万万想不到的,但也发生了,由此可见,‘组织’在经历内乱后,称号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它不仅代表着个人,更具备了一定的迷惑作用!”

    说到这里,他干脆从桌案上取了一方砚台,一支笔和一枚印章,分别列举:“这个砚台是‘司伐’,真实身份却是弥勒教‘世尊’替代,由此开了先河!”

    “这支笔是叶及之,他认为自己是‘司灵’,‘组织’的下一代继承者!”

    “这枚印章是‘都君’,表面上此人是‘组织’的叛徒,游离于‘组织’之外,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继承者,万一‘组织’再发生动乱,或者为外部所剿灭,此人能在关键时刻回归,证实身份,获得认可,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司灵’,继而成为第五任‘司命’!”

    狄进微微颔首:“根据‘锦夜’的说法,‘都君’会绝灭一击,那本是‘司命’一脉的不传之秘,‘组织’里面只有此人得传,如果真是这样,倒也是一个佐证。”

    包拯皱眉:“可这个分析,无法解释一点,如果‘都君’是更隐秘的继承者,此人为何要现在出面,揭破叶及之的身份呢?只为了速速结案?那未免太过愚蠢!”

    “这……”

    公孙策闻言皱起眉头,思索片刻,语气里也透出不解:“希仁这一问倒是把我难住了,如果真是这样,‘都君’何必要多此一举呢?”

    “我们之前筛选的线索,儿时参加神童试,外出游学多年,无法确定行踪,天圣六年曹枢密被罢官,到天圣七年对夏用兵的这段时日地处京师,由此能指挥‘组织’,及时回应宗室的联络,这些条件都是叶及之完美符合……”

    “哪怕我们没有关注到身边查案的官吏,被叶及之蒙混过关了,那后续也是我们和叶及之的争斗,与此人何干?”

    屋内安静下来。

    三人默然,同时陷入沉吟之中。

    推理到了这里,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死胡同。

    如果“都君”是他们所推测的那般复杂,那之前的出现就没必要。

    如果“都君”仅仅是一个叛逃者,在暗中观察,识破了“司灵”叶及之的真实身份,借官府的手除去,许多疑点又难以解释……

    就在此时,狄进的耳中传来很轻但又略显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处直往书房奔来。

    到了屋外,来者迫不及待地敲了敲门,迁哥儿略带有喘息,却十分喜悦的声音传了进来:“公子,雄州急递,辽人内乱了!!”
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