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废除户籍制,重定天下户籍,方为王上道。
御史台。
“陛下竟然会将这个案子,交到御史台查明。”
御史大夫陈宁看向手中的圣旨,眼中却是掠过一抹沉思道。
“未曾交给刑部,也不曾交给大理寺。”
“而是在锦衣卫介入的情况下,将这件案子交到了御史台。”
“那无非就是想让我们在这上面做点文章,让恩侯刘继祖一家,永无翻身之日。”
御史中丞涂节也是想了想,方才轻声开口道。
如今朝中能坐到这个位子上,正二品、正三品的朝中大臣,都是人中龙凤,天纵之才。
虽然他们所图甚广,野心盛大,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特别是御史这个位子,更是要善于揣摩心思。
所以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案子交到刑部,或者是大理寺?
因为不管是刑部,还是大理寺,都太过于正直,不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
但御史台不同,他们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所最大的责任就是纠察与弹劾。
还有维护朝廷纲常,确保官员遵守礼仪法度。
而刘继祖光是在礼仪法度上,就已经能让御史台大做文章。
再加上刘继祖在凤阳的不法行径,想要使其永远不能翻身,这对于御史台,不过是随手为之。
更何况,陈宁与涂节还都是胡惟庸的心腹,那为了自家老大可以报此血仇,他们也绝不会罢休。
再者就是处于政治的角度出发,干掉刘继祖,也可以为他们增设三分权柄。
毕竟好歹是个侯爵,如此严办之下,恐怕是那群功侯,对于御史台,都要忌惮三分。
那只要有了这三分话语权,胡惟庸也未必不能再度崛起。
而此时,人在中书省的胡惟庸,也是接到了御史台的禀告,心中更是升起一抹得意之色。
果然,胡惟庸料想的不错,朝廷绝对会有大动作,再加上太子朱标的圣旨,还有锦衣卫对于凤阳的士绅豪强,逐一清查。
都已经表明了,朝廷不仅仅是要办了刘继祖一家,更是要肃清凤阳的士绅豪强。
“这可真是一箭三雕,不仅维护了朝廷的政治清明,更可以对文武百官,乃至于淮西勋贵,起到极大的震慑。”
“还有借此肃清凤阳的士绅豪强,让他们不能再压榨百姓。”
“咱们这位陛下与太子殿下,手段还真是高明。”
胡惟庸转头看向身旁的李进,还有江夏侯周德兴、永嘉侯朱亮祖,轻声一笑道。
“相国,这里是中书省,还请慎言。”
朱亮祖却是心头一惊,便是连忙拱手道。
胡惟庸这也太嚣张了,竟敢如此堂而皇之的揣摩朱元璋与朱标的心思。
别忘了,这里可不是胡惟庸的相国府,这里可是朝廷的中书省,而中书省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不慎,就会招来横祸。
“不用担心,在座的诸位都是本相国的好友。”
“而中书省,也在本相国的把持之中,所以哪怕是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不会传到陛下的耳朵里。”
胡惟庸倒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自从胡惟庸进入中书省,就将这其中的关系,捋了个明白。
同时哪些人该重用,哪些人不该用,胡惟庸也是心里门儿清。
所以该防着的人,胡惟庸依旧在防着,但是他在中书省大搞一言堂,这也是事实。
毕竟众所周知,中书省的左丞相汪广洋自打开国以后,就是左右逢源,懦弱无刚,压根不敢得罪胡惟庸。
这就相当于挂了中书省左丞相的牌子,但却不具备中书省左丞相的权力。
反而是被胡惟庸牢牢的钳制在手中。
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只要胡惟庸想,随时就可以将汪广洋踢出局,甚至不会掀起半点波澜。
“相国,还是应该小心一些,以免隔墙有耳。”
李进也是看向胡惟庸开口道。
作为朱元璋插在中书省的钉子,李进也需要去奉承胡惟庸,还需要去提醒胡惟庸。
而自从朱元璋要重用胡惟庸之日起,李进就已经成了胡惟庸的心腹,所以对于审时度势,该怎么说话,李进已经摸索出一套规则。
捧着来。
可能是因为权力的压制太过于狠辣,所以导致胡惟庸聪明的同时,也会骄傲自满,变得无比的自负。
总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殊不知,在这滔天的骇浪之中,胡惟庸只是一条小虾米,能捧起来,也能摔死。
“嗯。”
胡惟庸当然明白他们的好意,便是点了点头,随后沉吟道:“过几日,本相国会安排陈宁与涂节弹劾汪广洋,怠政懒政,不作为,使其退出中书省。”
“汪广洋的确是怠政懒政,不作为,但是将其留在中书省,不是更有利于相国?”
对于胡惟庸的意思,周德兴的眼中闪过一抹疑惑道。
一旦将汪广洋踢出中书省,中书省左丞相的位置必然是空缺,所以朝廷肯定会找人补上。
那如果换个人过来,中书省左丞相的权柄,肯定会归于那位新任的左丞相手中。
这样一来,对于胡惟庸的权力,就是一场不小的冲击。
所以将汪广洋踢出中书省,真的值得么?
“你不能只看表面,权力永远要起到制衡的作用。”
“但本相国太招摇了,所以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况且一直把持着中书省,不仅仅是陛下会起疑,就连太子殿下也会有所察觉。”
“毕竟汪广洋已经多久没有来中书省了,从本相国回到京师,本相国就还没有见到汪广洋。”
“所以你们觉得陛下在中书省没有耳目?”
“肯定会有的,那这岂不是在说明,汪广洋惧怕于本相国,所以根本不敢来中书省?”
说话间,胡惟庸又是看向李进问道:“李进,汪广洋已经多久没有处理过政务了。”
“自从去年开始起,左丞相就没有过问过政务。”
李进想了想,便是摇了摇头道。
“那这样的人还不踢出中书省,难道留着他让别人弹劾本相国不成?”
“一旦有朝一日,太子殿下问话汪广洋,汪广洋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坐实了本相国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胡惟庸当即冷声道。
如果汪广洋不这么过分,胡惟庸当然会留着汪广洋,但他几乎不加以掩饰的行为,已经触碰到了胡惟庸的底线。
所以这个人必须踢出中书省,而且汪广洋要不是开国功臣,胡惟庸都能整死他。
“还是相国考虑的周全。”
周德兴与朱亮祖顿时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便是看向胡惟庸恭维道。
“明日早朝以后,本相国便要动身离京,前往浙东,朝廷这边,还要劳烦你们多多周旋。”
“至于本相国的封伯宴,就不必办了,而且本相国刚死了儿子,也没心情。”
面对众人的恭维,胡惟庸又是轻声道。
“明白。”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而此事也是落下了帷幕,但站在这其中的李进,眼中闪过一抹不易觉察的冷然。
又要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猖狂。
胡惟庸现在已经不能用猖狂来形容,应该是胆大妄为。
果然,被封伯爵以后,胡惟庸对于权力的野心,又是更进一步。
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中书省右丞相,但使其骄傲自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是没想过,这个时间,前前后后,竟然只有不到两日的时间。
“老三,伱走那么快干嘛?”
前往惠妃宫的路上,朱标终于撵上了朱棡,并且没好气道。
“天冷了,我总不能老是往娘的寝宫跑,小娘那里,我怎么都要多去几趟。”
“你一点破事儿想不明白,还想让我等你等到天黑?”
“不过老大,你真得好好练练了,就这几步路,你就能喘成这个样子,”
看向微微有些喘气的朱标,朱棡又是皱了皱眉头道:“以后要是当了皇帝,没了咱老爷子帮衬,你怎么可能扛得住?”
朱标的身子骨,从小也不算很弱,而且还被朱棡逼着练武,就算没有上马杀敌之力,也算是精壮英武。
但自从朱标开始参与朝政,帮助朱元璋处理政务,武艺也懈怠了下来,而这一懈怠,就是好几年。
毕竟哪有功夫强身健体,每日的朝政政务,都能忙的朱标手忙脚乱。
可是这个身体素质,哪怕是以后朱标当上了皇帝,恐怕也是历史上那个短命早夭的懿文太子。
“每日一睁眼,就是数不尽的政务送往太子东宫,还哪有时间锻炼?”
“更何况现在,我还有监国之重任,那自然也是不敢懈怠。”
朱标一边走,一边看向朱棡摆手道。
虽然有中书省,但中书省的一把手,可是胡惟庸。
所以朱标自然不放心,而且现在胡惟庸离朝,向天下实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朱标自然得事事亲力亲为。
说白了,往日的朱元璋每日能睡上三个半时辰,而即便是有朱标的辅政,每日也只能多睡上半个时辰。
但现在轮到朱标,朱元璋压根是一点事都不管不顾,所以我们这位苦逼的太子,每日也就睡个三个半时辰。
毕竟更改朝会的时辰,虽然已经定下,但还没有下达,这还不是因为朱元璋有自己的意思。
那现在还是按照原本的时辰,继续早朝。
而且想要更改早朝时辰,哪有那么容易?
必须要将所有的时辰都调好,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安排。
要不然,贸然更改早朝时辰,朝廷肯定会受到影响。
“李恒。”
“传一道旨意,自今日起,早朝时辰改为辰时准时入朝,让他们自己把握时辰,反正钟声响起,文武百官,进殿陛见。”
“回头你再去一趟晋王府,让人拿更改早朝时辰的奏章给你,将其送去中书省,依照奏章办,就可以保证朝廷有条不紊的过渡。”
“也让那些大臣,都在家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才能为朝廷尽职尽责。”
朱棡想了想,便是看向朱标身旁跟着的李恒道:“别忘了告诉朝臣,这是你家主子的恩典,要让他们对你家主子感恩戴德。”
对此,李恒的眼中却是闪过一抹为难之色。
这道圣旨,要是朱标下的,李恒会毫不犹豫的接旨。
但是这道圣旨,并不是朱标下的,而是晋王朱棡下的。
那究竟该不该听旨?
很明显,朱棡这已经是在越权了,而而且还是僭越大不敬之罪。
“晋王的意思,就是孤的意思。”
朱标却是抬起头,看向李恒道。
意思很明确,虽然是他朱标在监国,但朱棡也有辅国之责,可以加盖印绶。
“遵旨。”
李恒的瞳孔微微一缩,便是连忙躬身道。
朱棡的意思,就是等于朱标的意思,也就是圣旨。
明白了,除朱元璋与朱标以外,大明诞生了第三个最具权势的亲王。
“你别多想,我在场,你发的圣旨有用,要是我不在场,你可不能擅发圣旨。”
顿了顿,朱标又是转过头,看向朱棡正色道。
“你放心,要不是担心你的身子骨扛不住,我才懒得发这道圣旨。”
朱棡翻了翻白眼,便是道。
“这是礼法。”
“不是大哥不让你发。”
朱标一把拦住朱棡的肩膀,也是露出笑容道:“别生气。”
“养气拳,一定要好好练,那那玩意对身体好。”
朱棡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无奈道。
至于为什么无奈,还不是因为一个说的是城门楼子,一个说的是胯骨轴子,这哪里能对得上号嘛。
“还是聊聊正经的,我刚刚细细盘算过,你说的这个救助金,绝对可以实施。”
“因为人口的增长,的确是重中之重。”
朱标又是拍了拍朱棡的肩膀,方才道。
“我当然知道是重中之重,但却不是现在,你别着急。”
“毕竟你想想,现在的大明,虽然查抄了江南、浙东,还有诸多的士绅豪强,可哪里不要银子?”
“推行宝钞、摊丁入亩、官商一体纳粮、慈幼院、重开科举、兴办学堂、重修律法,这些都很烧银子的。”
“就说说推行宝钞,江南、浙东、淮西算是已经推行下去了,但我大明的天下,总不可能只有这三个地方吧?”
“而且发放宝钞,是需要金银储备的,要不然就是无根之萍,所以不能急。”
“对了,关于发行宝钞,需要的金银储备,我将其称为银本位。”
看向有些兴奋的朱标,朱棡又是摇了摇头道:“还有就是关于救助金的实施,首先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废了现在的户籍制度,重新修订,这更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
“废了现在的户籍制度!”
朱棡的话音落下,朱标顿时瞬间瞪大了眼睛。
“陛下竟然会将这个案子,交到御史台查明。”
御史大夫陈宁看向手中的圣旨,眼中却是掠过一抹沉思道。
“未曾交给刑部,也不曾交给大理寺。”
“而是在锦衣卫介入的情况下,将这件案子交到了御史台。”
“那无非就是想让我们在这上面做点文章,让恩侯刘继祖一家,永无翻身之日。”
御史中丞涂节也是想了想,方才轻声开口道。
如今朝中能坐到这个位子上,正二品、正三品的朝中大臣,都是人中龙凤,天纵之才。
虽然他们所图甚广,野心盛大,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特别是御史这个位子,更是要善于揣摩心思。
所以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案子交到刑部,或者是大理寺?
因为不管是刑部,还是大理寺,都太过于正直,不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
但御史台不同,他们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所最大的责任就是纠察与弹劾。
还有维护朝廷纲常,确保官员遵守礼仪法度。
而刘继祖光是在礼仪法度上,就已经能让御史台大做文章。
再加上刘继祖在凤阳的不法行径,想要使其永远不能翻身,这对于御史台,不过是随手为之。
更何况,陈宁与涂节还都是胡惟庸的心腹,那为了自家老大可以报此血仇,他们也绝不会罢休。
再者就是处于政治的角度出发,干掉刘继祖,也可以为他们增设三分权柄。
毕竟好歹是个侯爵,如此严办之下,恐怕是那群功侯,对于御史台,都要忌惮三分。
那只要有了这三分话语权,胡惟庸也未必不能再度崛起。
而此时,人在中书省的胡惟庸,也是接到了御史台的禀告,心中更是升起一抹得意之色。
果然,胡惟庸料想的不错,朝廷绝对会有大动作,再加上太子朱标的圣旨,还有锦衣卫对于凤阳的士绅豪强,逐一清查。
都已经表明了,朝廷不仅仅是要办了刘继祖一家,更是要肃清凤阳的士绅豪强。
“这可真是一箭三雕,不仅维护了朝廷的政治清明,更可以对文武百官,乃至于淮西勋贵,起到极大的震慑。”
“还有借此肃清凤阳的士绅豪强,让他们不能再压榨百姓。”
“咱们这位陛下与太子殿下,手段还真是高明。”
胡惟庸转头看向身旁的李进,还有江夏侯周德兴、永嘉侯朱亮祖,轻声一笑道。
“相国,这里是中书省,还请慎言。”
朱亮祖却是心头一惊,便是连忙拱手道。
胡惟庸这也太嚣张了,竟敢如此堂而皇之的揣摩朱元璋与朱标的心思。
别忘了,这里可不是胡惟庸的相国府,这里可是朝廷的中书省,而中书省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不慎,就会招来横祸。
“不用担心,在座的诸位都是本相国的好友。”
“而中书省,也在本相国的把持之中,所以哪怕是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不会传到陛下的耳朵里。”
胡惟庸倒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自从胡惟庸进入中书省,就将这其中的关系,捋了个明白。
同时哪些人该重用,哪些人不该用,胡惟庸也是心里门儿清。
所以该防着的人,胡惟庸依旧在防着,但是他在中书省大搞一言堂,这也是事实。
毕竟众所周知,中书省的左丞相汪广洋自打开国以后,就是左右逢源,懦弱无刚,压根不敢得罪胡惟庸。
这就相当于挂了中书省左丞相的牌子,但却不具备中书省左丞相的权力。
反而是被胡惟庸牢牢的钳制在手中。
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只要胡惟庸想,随时就可以将汪广洋踢出局,甚至不会掀起半点波澜。
“相国,还是应该小心一些,以免隔墙有耳。”
李进也是看向胡惟庸开口道。
作为朱元璋插在中书省的钉子,李进也需要去奉承胡惟庸,还需要去提醒胡惟庸。
而自从朱元璋要重用胡惟庸之日起,李进就已经成了胡惟庸的心腹,所以对于审时度势,该怎么说话,李进已经摸索出一套规则。
捧着来。
可能是因为权力的压制太过于狠辣,所以导致胡惟庸聪明的同时,也会骄傲自满,变得无比的自负。
总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殊不知,在这滔天的骇浪之中,胡惟庸只是一条小虾米,能捧起来,也能摔死。
“嗯。”
胡惟庸当然明白他们的好意,便是点了点头,随后沉吟道:“过几日,本相国会安排陈宁与涂节弹劾汪广洋,怠政懒政,不作为,使其退出中书省。”
“汪广洋的确是怠政懒政,不作为,但是将其留在中书省,不是更有利于相国?”
对于胡惟庸的意思,周德兴的眼中闪过一抹疑惑道。
一旦将汪广洋踢出中书省,中书省左丞相的位置必然是空缺,所以朝廷肯定会找人补上。
那如果换个人过来,中书省左丞相的权柄,肯定会归于那位新任的左丞相手中。
这样一来,对于胡惟庸的权力,就是一场不小的冲击。
所以将汪广洋踢出中书省,真的值得么?
“你不能只看表面,权力永远要起到制衡的作用。”
“但本相国太招摇了,所以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况且一直把持着中书省,不仅仅是陛下会起疑,就连太子殿下也会有所察觉。”
“毕竟汪广洋已经多久没有来中书省了,从本相国回到京师,本相国就还没有见到汪广洋。”
“所以你们觉得陛下在中书省没有耳目?”
“肯定会有的,那这岂不是在说明,汪广洋惧怕于本相国,所以根本不敢来中书省?”
说话间,胡惟庸又是看向李进问道:“李进,汪广洋已经多久没有处理过政务了。”
“自从去年开始起,左丞相就没有过问过政务。”
李进想了想,便是摇了摇头道。
“那这样的人还不踢出中书省,难道留着他让别人弹劾本相国不成?”
“一旦有朝一日,太子殿下问话汪广洋,汪广洋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坐实了本相国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胡惟庸当即冷声道。
如果汪广洋不这么过分,胡惟庸当然会留着汪广洋,但他几乎不加以掩饰的行为,已经触碰到了胡惟庸的底线。
所以这个人必须踢出中书省,而且汪广洋要不是开国功臣,胡惟庸都能整死他。
“还是相国考虑的周全。”
周德兴与朱亮祖顿时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便是看向胡惟庸恭维道。
“明日早朝以后,本相国便要动身离京,前往浙东,朝廷这边,还要劳烦你们多多周旋。”
“至于本相国的封伯宴,就不必办了,而且本相国刚死了儿子,也没心情。”
面对众人的恭维,胡惟庸又是轻声道。
“明白。”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而此事也是落下了帷幕,但站在这其中的李进,眼中闪过一抹不易觉察的冷然。
又要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猖狂。
胡惟庸现在已经不能用猖狂来形容,应该是胆大妄为。
果然,被封伯爵以后,胡惟庸对于权力的野心,又是更进一步。
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中书省右丞相,但使其骄傲自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是没想过,这个时间,前前后后,竟然只有不到两日的时间。
“老三,伱走那么快干嘛?”
前往惠妃宫的路上,朱标终于撵上了朱棡,并且没好气道。
“天冷了,我总不能老是往娘的寝宫跑,小娘那里,我怎么都要多去几趟。”
“你一点破事儿想不明白,还想让我等你等到天黑?”
“不过老大,你真得好好练练了,就这几步路,你就能喘成这个样子,”
看向微微有些喘气的朱标,朱棡又是皱了皱眉头道:“以后要是当了皇帝,没了咱老爷子帮衬,你怎么可能扛得住?”
朱标的身子骨,从小也不算很弱,而且还被朱棡逼着练武,就算没有上马杀敌之力,也算是精壮英武。
但自从朱标开始参与朝政,帮助朱元璋处理政务,武艺也懈怠了下来,而这一懈怠,就是好几年。
毕竟哪有功夫强身健体,每日的朝政政务,都能忙的朱标手忙脚乱。
可是这个身体素质,哪怕是以后朱标当上了皇帝,恐怕也是历史上那个短命早夭的懿文太子。
“每日一睁眼,就是数不尽的政务送往太子东宫,还哪有时间锻炼?”
“更何况现在,我还有监国之重任,那自然也是不敢懈怠。”
朱标一边走,一边看向朱棡摆手道。
虽然有中书省,但中书省的一把手,可是胡惟庸。
所以朱标自然不放心,而且现在胡惟庸离朝,向天下实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朱标自然得事事亲力亲为。
说白了,往日的朱元璋每日能睡上三个半时辰,而即便是有朱标的辅政,每日也只能多睡上半个时辰。
但现在轮到朱标,朱元璋压根是一点事都不管不顾,所以我们这位苦逼的太子,每日也就睡个三个半时辰。
毕竟更改朝会的时辰,虽然已经定下,但还没有下达,这还不是因为朱元璋有自己的意思。
那现在还是按照原本的时辰,继续早朝。
而且想要更改早朝时辰,哪有那么容易?
必须要将所有的时辰都调好,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安排。
要不然,贸然更改早朝时辰,朝廷肯定会受到影响。
“李恒。”
“传一道旨意,自今日起,早朝时辰改为辰时准时入朝,让他们自己把握时辰,反正钟声响起,文武百官,进殿陛见。”
“回头你再去一趟晋王府,让人拿更改早朝时辰的奏章给你,将其送去中书省,依照奏章办,就可以保证朝廷有条不紊的过渡。”
“也让那些大臣,都在家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才能为朝廷尽职尽责。”
朱棡想了想,便是看向朱标身旁跟着的李恒道:“别忘了告诉朝臣,这是你家主子的恩典,要让他们对你家主子感恩戴德。”
对此,李恒的眼中却是闪过一抹为难之色。
这道圣旨,要是朱标下的,李恒会毫不犹豫的接旨。
但是这道圣旨,并不是朱标下的,而是晋王朱棡下的。
那究竟该不该听旨?
很明显,朱棡这已经是在越权了,而而且还是僭越大不敬之罪。
“晋王的意思,就是孤的意思。”
朱标却是抬起头,看向李恒道。
意思很明确,虽然是他朱标在监国,但朱棡也有辅国之责,可以加盖印绶。
“遵旨。”
李恒的瞳孔微微一缩,便是连忙躬身道。
朱棡的意思,就是等于朱标的意思,也就是圣旨。
明白了,除朱元璋与朱标以外,大明诞生了第三个最具权势的亲王。
“你别多想,我在场,你发的圣旨有用,要是我不在场,你可不能擅发圣旨。”
顿了顿,朱标又是转过头,看向朱棡正色道。
“你放心,要不是担心你的身子骨扛不住,我才懒得发这道圣旨。”
朱棡翻了翻白眼,便是道。
“这是礼法。”
“不是大哥不让你发。”
朱标一把拦住朱棡的肩膀,也是露出笑容道:“别生气。”
“养气拳,一定要好好练,那那玩意对身体好。”
朱棡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无奈道。
至于为什么无奈,还不是因为一个说的是城门楼子,一个说的是胯骨轴子,这哪里能对得上号嘛。
“还是聊聊正经的,我刚刚细细盘算过,你说的这个救助金,绝对可以实施。”
“因为人口的增长,的确是重中之重。”
朱标又是拍了拍朱棡的肩膀,方才道。
“我当然知道是重中之重,但却不是现在,你别着急。”
“毕竟你想想,现在的大明,虽然查抄了江南、浙东,还有诸多的士绅豪强,可哪里不要银子?”
“推行宝钞、摊丁入亩、官商一体纳粮、慈幼院、重开科举、兴办学堂、重修律法,这些都很烧银子的。”
“就说说推行宝钞,江南、浙东、淮西算是已经推行下去了,但我大明的天下,总不可能只有这三个地方吧?”
“而且发放宝钞,是需要金银储备的,要不然就是无根之萍,所以不能急。”
“对了,关于发行宝钞,需要的金银储备,我将其称为银本位。”
看向有些兴奋的朱标,朱棡又是摇了摇头道:“还有就是关于救助金的实施,首先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废了现在的户籍制度,重新修订,这更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
“废了现在的户籍制度!”
朱棡的话音落下,朱标顿时瞬间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