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都是为了集权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是对应三公,六部则对应九卿,只是六部听着在数量上比九卿少了三,怎么回事?
李念道:“中书省起草诏令文书,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有封驳之权,尚书省则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简言之,中书省是决策者,政令发布者,门下省是审议者,提意见,尚书省则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中书省主官为中书令,设侍郎、舍人等官;门下省设侍中、黄门侍郎、给事中登官;尚书省的主官为尚书令,设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官职,但因尚书令一职颇为重要,一般不常设。”
嬴政执政多年,一听尚书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就明白后世帝王为啥不常设尚书令,尚书令实权太大,会与君权相争,如果让一人常年担任尚书令,他是皇帝,还是寡人是皇帝?
李念的下一番话也证实了他所想:“六部隶属尚书省,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每部各辖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虽有提意见、做决定之权,但得尚书省具体执行,六部皆为尚书省所辖,实权为三省之首。
“吏部主要负责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如某地发生灾祸,需朝廷救灾,调拨钱粮便由户部负责。”
讲到礼部时,李念停顿了下,为方便嬴政理解,他道:“后世王朝科举兴盛,有如稷下学宫一般的学校,礼部便负责管理这些学校和科举。同时,礼部还负责和他国往来之事,如有他国使者来访,礼部便负责接待。”
“兵部,顾名思义,掌管武将选用、粮草军械供应、替君王传达军令等事务;刑部职责和廷尉相仿,工部则类于少府。”
经李念这一番讲述,嬴政对三省六部制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帝王的眼光,他一眼就看出三省六部制相对于三公九卿制的好处。
三省六部分散了原本属于三公九卿的职权,使之对皇权的威胁降低,尤其是三公。
三公者,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每一个的职权都极大,如丞相为最高行政之官,一国之政揽于其手,不可避免会和君王之权相争。
可三省则将丞相的职权给分薄了,诏书发布权给了中书省、审议权给了门下省、执行权给了尚书省。
虽然这依旧没完全解决丞相权力太大的隐患,那尚书省分明就是一个被分散了部分权力的丞相,但相对于大秦的三公九卿制,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想那东汉末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在东汉有多大的影响力?
说门生故吏遍天下,不是什么玩笑话,而是人家真有这实力,可惜袁绍和袁术能力不足,没能将袁家的影响力转化为夺取天下之资。
作为一位封建帝王,嬴政自然想将权力更多地集中于自己之手,寻思着还有没有更能削弱相权,将权力更集中的办法?
嬴政并未立时问出,听李念继续讲道:“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设立,在唐时发生了变化,因为三省虽分薄了相权,但三省肯定不如二省或一省处理政务更快。”
“可大唐的帝王们看到了三省的好处,不愿将三省给重新合为一省,又想要处理政务更有效,便想出了一系列对策,如使用资历较轻的官员、不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官职轻授于人。”
“这些对策还是无法避免丞相的出现,却将具有丞相之权的官职品级给降下来了,即不再使官员在具有丞相权力的同时,还具有崇高的地位。”
嬴政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但依旧不是他最想要的,因为这只是降低了具有丞相权力的官员地位,丞相之权还是存在。
“到了宋时,对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改变!”
我大宋是真的牛逼,不仅压制武官,文官也同样压制,可不是单单的重文抑武,只是对文臣比对武将更优待,但在权力上的压制一点也没落下。
而大宋想出的压制文官权力的主要办法就是分散出多个部门,即明明一个部门能处理好的问题,大宋硬能整三四个部门出来。
这样的好处在于文官们的权力被分薄,不容易威胁到皇权,至于缺点,看大宋“三冗”之一的“冗官”便可知一二。
大宋的君王虽然有很多怂包,但政治手腕却不缺,也不是傻子,怎会看不出“冗官”的弊端,为何不改?
一是积重难返,想改革如在自己身上剔骨割肉,疼得慌;二是“冗官”对他们有好处。
听李念讲完宋对三省六部制的改变,嬴政道:“如此王朝,防民防文防武,一应皆防,国祚虽可能长久,却难强盛,难怪会和胡人王朝并立!”
李念点头道:“大王所言甚是,那大宋在后世也被称为‘大怂’,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便出于此朝。那宋皇为求苟活,不惜将自己的妻女也送与胡人欺辱。”
嬴政沉默,居然还有这种无耻的皇帝,何不找根柱子撞死?
李念还没给他讲徽宗生育能力极好,纵使被抓到了金国,还生了子女,但说出的已让嬴政感觉很不爽,出产这种混账皇帝的王朝都能国祚三百余年,而他大秦从他称帝开始计算,十多年就崩了。
他平复下心中的不爽,目光坚毅:这一次,绝不会再重蹈李念所说历史的覆辙!
李念继续道:“明朝初立时,也沿用三省六部制,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洪武皇帝以乞丐之身崛起,成为天下至尊,以他的智慧怎会看不出三省六部制并没解决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啥?嬴政也听得一惊,以乞丐之身崛起,成为天下至尊?后世历史上竟有这等帝王?
三省是对应三公,六部则对应九卿,只是六部听着在数量上比九卿少了三,怎么回事?
李念道:“中书省起草诏令文书,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有封驳之权,尚书省则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简言之,中书省是决策者,政令发布者,门下省是审议者,提意见,尚书省则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中书省主官为中书令,设侍郎、舍人等官;门下省设侍中、黄门侍郎、给事中登官;尚书省的主官为尚书令,设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官职,但因尚书令一职颇为重要,一般不常设。”
嬴政执政多年,一听尚书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就明白后世帝王为啥不常设尚书令,尚书令实权太大,会与君权相争,如果让一人常年担任尚书令,他是皇帝,还是寡人是皇帝?
李念的下一番话也证实了他所想:“六部隶属尚书省,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每部各辖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虽有提意见、做决定之权,但得尚书省具体执行,六部皆为尚书省所辖,实权为三省之首。
“吏部主要负责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如某地发生灾祸,需朝廷救灾,调拨钱粮便由户部负责。”
讲到礼部时,李念停顿了下,为方便嬴政理解,他道:“后世王朝科举兴盛,有如稷下学宫一般的学校,礼部便负责管理这些学校和科举。同时,礼部还负责和他国往来之事,如有他国使者来访,礼部便负责接待。”
“兵部,顾名思义,掌管武将选用、粮草军械供应、替君王传达军令等事务;刑部职责和廷尉相仿,工部则类于少府。”
经李念这一番讲述,嬴政对三省六部制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帝王的眼光,他一眼就看出三省六部制相对于三公九卿制的好处。
三省六部分散了原本属于三公九卿的职权,使之对皇权的威胁降低,尤其是三公。
三公者,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每一个的职权都极大,如丞相为最高行政之官,一国之政揽于其手,不可避免会和君王之权相争。
可三省则将丞相的职权给分薄了,诏书发布权给了中书省、审议权给了门下省、执行权给了尚书省。
虽然这依旧没完全解决丞相权力太大的隐患,那尚书省分明就是一个被分散了部分权力的丞相,但相对于大秦的三公九卿制,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想那东汉末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在东汉有多大的影响力?
说门生故吏遍天下,不是什么玩笑话,而是人家真有这实力,可惜袁绍和袁术能力不足,没能将袁家的影响力转化为夺取天下之资。
作为一位封建帝王,嬴政自然想将权力更多地集中于自己之手,寻思着还有没有更能削弱相权,将权力更集中的办法?
嬴政并未立时问出,听李念继续讲道:“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设立,在唐时发生了变化,因为三省虽分薄了相权,但三省肯定不如二省或一省处理政务更快。”
“可大唐的帝王们看到了三省的好处,不愿将三省给重新合为一省,又想要处理政务更有效,便想出了一系列对策,如使用资历较轻的官员、不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官职轻授于人。”
“这些对策还是无法避免丞相的出现,却将具有丞相之权的官职品级给降下来了,即不再使官员在具有丞相权力的同时,还具有崇高的地位。”
嬴政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但依旧不是他最想要的,因为这只是降低了具有丞相权力的官员地位,丞相之权还是存在。
“到了宋时,对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进一步的改变!”
我大宋是真的牛逼,不仅压制武官,文官也同样压制,可不是单单的重文抑武,只是对文臣比对武将更优待,但在权力上的压制一点也没落下。
而大宋想出的压制文官权力的主要办法就是分散出多个部门,即明明一个部门能处理好的问题,大宋硬能整三四个部门出来。
这样的好处在于文官们的权力被分薄,不容易威胁到皇权,至于缺点,看大宋“三冗”之一的“冗官”便可知一二。
大宋的君王虽然有很多怂包,但政治手腕却不缺,也不是傻子,怎会看不出“冗官”的弊端,为何不改?
一是积重难返,想改革如在自己身上剔骨割肉,疼得慌;二是“冗官”对他们有好处。
听李念讲完宋对三省六部制的改变,嬴政道:“如此王朝,防民防文防武,一应皆防,国祚虽可能长久,却难强盛,难怪会和胡人王朝并立!”
李念点头道:“大王所言甚是,那大宋在后世也被称为‘大怂’,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便出于此朝。那宋皇为求苟活,不惜将自己的妻女也送与胡人欺辱。”
嬴政沉默,居然还有这种无耻的皇帝,何不找根柱子撞死?
李念还没给他讲徽宗生育能力极好,纵使被抓到了金国,还生了子女,但说出的已让嬴政感觉很不爽,出产这种混账皇帝的王朝都能国祚三百余年,而他大秦从他称帝开始计算,十多年就崩了。
他平复下心中的不爽,目光坚毅:这一次,绝不会再重蹈李念所说历史的覆辙!
李念继续道:“明朝初立时,也沿用三省六部制,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洪武皇帝以乞丐之身崛起,成为天下至尊,以他的智慧怎会看不出三省六部制并没解决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啥?嬴政也听得一惊,以乞丐之身崛起,成为天下至尊?后世历史上竟有这等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