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秦卒归家
秦地,某县,日渐西沉,又是一日将毕,村中各处升起炊烟,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准备飨食。
某户人家院中,一须发灰白、缺了半条左腿的老翁靠着院墙,又打开那封他看了不知多少遍的木牍。
一边看一边摩挲木牍,仿佛透过上面的字看到了在远方的儿子。
他本不识字,可由于老是翻看,上面字也已经认得了。
可是,木牍上的字都翻得认识了,他的子又什么时候回来呢?
院内,一名四岁左右的幼童正在玩泥巴,见老翁又在看那个木片,赶忙跑过来,仰头问道:“大父,大父,父要回来了?”
老翁低头看向幼童,一手拿着木牍,一手摸着幼童的脑袋:“安想父了吗?崖要知道安在想他,很快就会回来了!”
幼童皱巴着小脸,不信道:“大父前几日也是这般说的,可父今日也未回来看安。大父,父是不是忘了安?”
老翁道:“不会,安是他的子,这里是他的家,怎会不回?一定是有事耽误住了。”
幼童又问道:“那要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啊?父再不回来,安都要长大了!”
老翁又哪知道他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按理说早该回来了,可为何至今还未归?
难道还有仗打,崖还在征战?
但崖在木牍上说,天下间最后一个能与大秦对抗的齐国已经灭了,天下已一统,哪还有仗打?
即使崖已经战死,也要传一个音讯回来啊,如今不知生,也不知死,才更令人担忧。
见老翁不答,幼童扯着老翁的手晃道:“大父,大父,父什么时候回来?”
一女子从屋中走出,见幼童纠缠着老翁,虎着脸道:“安,再缠着你大父,小心你皮肉!”
见母亲出来,幼童赶紧丢下老翁的手,跑出院子。
老翁看了眼女子,道:“安也只是想他父了。”
女子闷声没回话,转身走进屋内。
就在这时,院中的黄犬忽然吠叫起来,一个男声在院外响起,“你是安吗?怎在院外?”
听到这男声,老翁先是一怔,随即猛然看向院外,枯皱的脸上满是激动。
两道身影从屋内走出,一是刚才那名女子,一是名老媪,两人同样激动不已。
等待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了他们的子(良人)归来。
院外,传来幼童疑惑的声音:“你是谁?你怎么知道我是安?”
院内的三人心道:‘他就是你一直在想的父啊!’
听到幼童的疑问,院外的男声沉默了下,随后又响起:“我当然知道你,因为你是我的子,我是你的父,‘安’还是我给你取的。我离家时,你才这么点大,现在都这么大了。”
幼童听后大叫一声,匆忙从院外跑到院内,见大父、母、大母都在院里,当即指着院外,向三人道:“大父,外有一人称是我父,他还知道我叫‘安’……”
幼童正说着,那男子已经走进院里,幼童忙道:“大父,母,就是他!”
女子看了眼男子,摸了摸幼童的头,道:“安,他确实是你父!”
幼童呆了下,走到男子身边,仰着头问道:“你真是我父?”
男子蹲下身,冲幼童点头道:“是!”
幼童高兴地大叫一声“父!”,冲进男子怀里。
男子将幼童抱起,对立在院内的三人道:“父、母、细君,我回来了!”
夕阳的光辉洒于大地,天地迟暮日将晚,在许多文人骚客的笔下,往往充满了悲凉,但这户人家中此刻却满是欢快,不时有一声稚嫩的童音“父!”响起,随而应之的一声“诶!”。
在今日所剩不多的日光里,一家人开始用飨食,农家没那么多讲究,并未分餐而食,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案前,虽是些普通的吃食,却其乐融融。
男子怀中坐着幼童,一边剥一颗煮熟的鸡子,一边同家人说话,老翁问道:“崖,这次回来,可还要走?”
听到老翁问出这话,其他几人几乎同时看向男子,连他怀里的幼童也安静下来。
将这颗煮熟的鸡子剥好,放到老翁的碗里,男子才道:“不走了。父、母、细君,你们肯定想不到我立了功,大王赏了我什么?”
听到男子说不走了,还立功得了大王封赏,几人的心才安下来,就怕又有战起,男子又要被征调去参战。
不用再去征战,一家人便能在一起,平平安安过日子。
而且,如今天下一统,他们这些老秦人为那位大王夺得了天下,总该有好日子过了吧?
女子道:“是何奖赏?赏了田,还是宅?”
男子得意笑道:“我便说你们想不到。不仅有田、宅,大王还赐了我官职,明日便需到县中报到,然后要进行什子观政……”
说到这儿,男子挠了挠头,用能让几人理解的话道:“观政就是跟着县令、县丞、主吏、狱掾他们学习如何治理地方。”
“以后不仅可以靠军功升爵,若是能将地方治理得好,也可以此升爵,说不定我日后还能到咸阳被大王召见!”
老翁、老媪和女子面面相觑,他们的子(良人)要当官了?
听这意思,还有机会成大官,入咸阳见大王?
男子这时想起一事,脸上笑容一收,正色道:“父、母、细君,尚有一事需要告知你们。大王令我等为官之处不在关中,而在那六国之地。因此,我若为官,你们也得需同我迁往他处。”
老翁、老媪、女子陷入沉默,果然不都是好处啊,要想为官,就得离开故土,迁往异乡。
但这时代,虽说故土难离,但人们还是颇有开拓精神,颇具勇气和血性,并没有那么排斥迁徙。
老翁道:“崖,你是何想法?”
男子认真道:“我想去,这许是我此生最好的机遇,若错过,难再遇见。且若我等愿去那些地方为官,大王还有赐予,不仅有大片田、宅,更免除全家二十年徭役赋税。”
按大秦的军功爵制,要达到“不更”一级才能免充更卒,但仍有其他之役需服,只有到“公乘”一级,才能免服役。
某户人家院中,一须发灰白、缺了半条左腿的老翁靠着院墙,又打开那封他看了不知多少遍的木牍。
一边看一边摩挲木牍,仿佛透过上面的字看到了在远方的儿子。
他本不识字,可由于老是翻看,上面字也已经认得了。
可是,木牍上的字都翻得认识了,他的子又什么时候回来呢?
院内,一名四岁左右的幼童正在玩泥巴,见老翁又在看那个木片,赶忙跑过来,仰头问道:“大父,大父,父要回来了?”
老翁低头看向幼童,一手拿着木牍,一手摸着幼童的脑袋:“安想父了吗?崖要知道安在想他,很快就会回来了!”
幼童皱巴着小脸,不信道:“大父前几日也是这般说的,可父今日也未回来看安。大父,父是不是忘了安?”
老翁道:“不会,安是他的子,这里是他的家,怎会不回?一定是有事耽误住了。”
幼童又问道:“那要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啊?父再不回来,安都要长大了!”
老翁又哪知道他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按理说早该回来了,可为何至今还未归?
难道还有仗打,崖还在征战?
但崖在木牍上说,天下间最后一个能与大秦对抗的齐国已经灭了,天下已一统,哪还有仗打?
即使崖已经战死,也要传一个音讯回来啊,如今不知生,也不知死,才更令人担忧。
见老翁不答,幼童扯着老翁的手晃道:“大父,大父,父什么时候回来?”
一女子从屋中走出,见幼童纠缠着老翁,虎着脸道:“安,再缠着你大父,小心你皮肉!”
见母亲出来,幼童赶紧丢下老翁的手,跑出院子。
老翁看了眼女子,道:“安也只是想他父了。”
女子闷声没回话,转身走进屋内。
就在这时,院中的黄犬忽然吠叫起来,一个男声在院外响起,“你是安吗?怎在院外?”
听到这男声,老翁先是一怔,随即猛然看向院外,枯皱的脸上满是激动。
两道身影从屋内走出,一是刚才那名女子,一是名老媪,两人同样激动不已。
等待了一个多月,终于等到了他们的子(良人)归来。
院外,传来幼童疑惑的声音:“你是谁?你怎么知道我是安?”
院内的三人心道:‘他就是你一直在想的父啊!’
听到幼童的疑问,院外的男声沉默了下,随后又响起:“我当然知道你,因为你是我的子,我是你的父,‘安’还是我给你取的。我离家时,你才这么点大,现在都这么大了。”
幼童听后大叫一声,匆忙从院外跑到院内,见大父、母、大母都在院里,当即指着院外,向三人道:“大父,外有一人称是我父,他还知道我叫‘安’……”
幼童正说着,那男子已经走进院里,幼童忙道:“大父,母,就是他!”
女子看了眼男子,摸了摸幼童的头,道:“安,他确实是你父!”
幼童呆了下,走到男子身边,仰着头问道:“你真是我父?”
男子蹲下身,冲幼童点头道:“是!”
幼童高兴地大叫一声“父!”,冲进男子怀里。
男子将幼童抱起,对立在院内的三人道:“父、母、细君,我回来了!”
夕阳的光辉洒于大地,天地迟暮日将晚,在许多文人骚客的笔下,往往充满了悲凉,但这户人家中此刻却满是欢快,不时有一声稚嫩的童音“父!”响起,随而应之的一声“诶!”。
在今日所剩不多的日光里,一家人开始用飨食,农家没那么多讲究,并未分餐而食,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案前,虽是些普通的吃食,却其乐融融。
男子怀中坐着幼童,一边剥一颗煮熟的鸡子,一边同家人说话,老翁问道:“崖,这次回来,可还要走?”
听到老翁问出这话,其他几人几乎同时看向男子,连他怀里的幼童也安静下来。
将这颗煮熟的鸡子剥好,放到老翁的碗里,男子才道:“不走了。父、母、细君,你们肯定想不到我立了功,大王赏了我什么?”
听到男子说不走了,还立功得了大王封赏,几人的心才安下来,就怕又有战起,男子又要被征调去参战。
不用再去征战,一家人便能在一起,平平安安过日子。
而且,如今天下一统,他们这些老秦人为那位大王夺得了天下,总该有好日子过了吧?
女子道:“是何奖赏?赏了田,还是宅?”
男子得意笑道:“我便说你们想不到。不仅有田、宅,大王还赐了我官职,明日便需到县中报到,然后要进行什子观政……”
说到这儿,男子挠了挠头,用能让几人理解的话道:“观政就是跟着县令、县丞、主吏、狱掾他们学习如何治理地方。”
“以后不仅可以靠军功升爵,若是能将地方治理得好,也可以此升爵,说不定我日后还能到咸阳被大王召见!”
老翁、老媪和女子面面相觑,他们的子(良人)要当官了?
听这意思,还有机会成大官,入咸阳见大王?
男子这时想起一事,脸上笑容一收,正色道:“父、母、细君,尚有一事需要告知你们。大王令我等为官之处不在关中,而在那六国之地。因此,我若为官,你们也得需同我迁往他处。”
老翁、老媪、女子陷入沉默,果然不都是好处啊,要想为官,就得离开故土,迁往异乡。
但这时代,虽说故土难离,但人们还是颇有开拓精神,颇具勇气和血性,并没有那么排斥迁徙。
老翁道:“崖,你是何想法?”
男子认真道:“我想去,这许是我此生最好的机遇,若错过,难再遇见。且若我等愿去那些地方为官,大王还有赐予,不仅有大片田、宅,更免除全家二十年徭役赋税。”
按大秦的军功爵制,要达到“不更”一级才能免充更卒,但仍有其他之役需服,只有到“公乘”一级,才能免服役。